央視近期接二連三批評洋品牌對中國消費者實行價格及服務歧視,迷你倉最新的例子是星巴克及三星,這些報道反映出中國消費者又愛又恨的複雜情緒。雖然許多企業選擇息事寧人,但對中國的營商信心難免受損。央視以一個中杯拿鐵為例,比較北京、倫敦、芝加哥、孟買的售價,折合人民幣四地依次為27元、24.25 元、19.98 元、14.6 元,央視還找來一個咖啡專家,估算一杯中杯拿鐵成本充其量只需4.6元。換言之,星巴克在中國這一發展中國家不道德地賺取暴利。星巴克的解釋是,中國的原材料及租金都較貴,另一原因則是星巴克的合資店沒有將成本體現在財務報告中。央視認為兩個解釋都牽強,指出星巴克在中國一千家店舖中,直營店佔了六百家。在揭露星巴克謀取暴利後一天,央視批評三星生產有故障的智能手機,三星已表示會展開調查。在此之前,央視又指責蘋果公司在中國執行保修政策時傲慢無禮,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要站出來道歉。由於怕失去中國這一龐大市場,這些品牌大都選擇屈服。不過,面對央視的批評,星巴克這次並沒有道歉或降價了事。星巴克行政總裁舒爾茨受訪時反駁,﹁報道這則新聞的人不儲存解情況。﹂公司又否認在中國的利潤率高於美國,指西方顧客通常買咖啡帶走,中國消費者則長時間留在店內。最近央視頻頻報道外國品牌不公平對待中國消費者,背後不一定存在很大的政治動機,只是投中國觀眾的所好,因為中國消費者一直有一個情意結,一方面崇尚外國品牌,一方面又覺得價錢高及受不到尊重。然而,即使星巴克在中國賺取暴利是事實,那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價格只能靠市場機制去調節,不能倚賴輿論壓力或行政手段,當務之急是培養多些本地及外國的競爭者。如果外國品牌在安全性、成分上欺詐消費者,應該為中國消費者伸張正義,至於價格的高低則是自由的選擇。咖啡又不是必需品,不一定要去星巴克。如果照央視的邏輯,內地高企的樓價、藥品價格更應該降價,何況土地及藥品涉及很多壟斷的環節。其實很多內地消費者都覺得飲一杯中杯的拿鐵27元頗貴,但各地星巴克仍然其門如市,消費者想感受的是那一種小資情調,覺得在那�約會、傾生意比較有面子。否則拿27元買即溶咖啡粉在家�沖,不是更便宜嗎?如果這次星巴克屈服降價,中國消費者嘗到的是小甜頭,但失去的是外資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鍾聞mini storage
- Oct 26 Sat 2013 12:55
逼星巴克降價不能靠輿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