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的大暴雨導致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被淹。每年7月12日,儲存倉45歲的張一強都會來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給妻子獻上一束白菊。“今天是她的生日,她以前很喜歡種花。”他說,地震發生前一秒還在家中和說話,卻眼睜睜地看著她被牆壓倒。他一直悔恨沒能救出妻子。但這一次,張一強只能把菊花悄悄放在進入老縣城的路口處——7月8日開始,持續的暴雨襲擊四川,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也遭遇洪災,最嚴重時全城絕大部分被淹。張一強把菊花擺向老縣城的方向,默默地抽了一會煙。此時,網絡上一場關於地震遺址存廢的爭論正愈發激烈。有地質研究學者質疑北川地震遺址的保護價值,認為“遺址被大水淹沒,至少幾億人民幣打了水漂”、“與其花巨資去維護不如讓其消亡”。“不是該不該保護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保護的問題。”這是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工作指揮部對廢存之爭的回答。在他們看來,地震遺址被賦予著“銘記災難、寄托哀思、凝聚精神”的重大使命,需要永久保存下去。但現實是,由於遲遲無法解決暴雨時期堰塞湖的洪水問題,遺址在一次次的沖刷中正逐漸消亡。一群守“墓”的人老縣城遺址是北川人寄托情感的地方,在他們眼裡,這就是個“公共墓地”。每年約有20萬人從北川或綿陽前來祭拜親人7月8日下午,北川縣曲山鎮仁家坪暴雨如注,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工作指揮部(下稱“指揮部”)群�工作部主任白強和同事一直在搶險救災。“雨水一下子把老縣城的導流堤注滿,我們全力用沙袋想把水堵住。老百姓都說,幾十年都沒見過這樣的暴雨了。”這是仁家坪50年來的最強降雨。數百米之外,北川老縣城遺址也正被洶湧的洪水一寸寸淹沒。數據顯示,9日上午唐家山堰塞湖和北川老縣城降雨量高達285毫米,致使唐家山堰塞湖水位抬高8米,洪水將遺址大面積淹沒。“老縣城絕大部分都泡在水中。”指揮部一名工作人員說。7月12日,南方日報記者在北川老縣城入口處看到,由於北川老縣城遺址地處景家山、王家岩包圍的低窪地帶(當地的說法是“包餃子”),大量的洪水囤積其中,雖然當日雨勢已經減小,仍有大片工廠、住宅被洪水淹沒,老縣城的地標、北川大酒店、鐘樓等建築仍未露蹤影。這樣的場景讓65歲的北川老人王詩安感到心痛。“我在這個縣城里生活了46年,可以說和縣城一起長大的。我的很多親人就長眠在這裡,如果家再沒有,我以後去哪裡找他們?”汶川地震中,王詩安的20多名親人不幸遇難,由於對老縣城念念不忘,他始終無法適應新生活,遂選擇了回到老縣城守護遺址。在王詩安眼裡,守護遺址近乎神聖。去年3月,退休在家的王詩安來到老縣城祭奠親人,一條“保護遺址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橫幅讓他感慨不已。“地震的傷害實在太大。人類雖然難以預警,但至少能夠從遺址中學到預防的知識,在下一次地震中儘量避免傷亡。”於是他報名參與夜間守護遺址。“我們是一群守墓人。”墳墓是當地人對老縣城遺址的普遍說法。即使迄今老縣城遺址已經免費接待社會公�360萬人次參觀紀念,但張一強每次來老縣城都有一種上墳的感覺,“看看以前和孩子媽媽在一起的日子。”接待參觀公�的工作人員也忌諱稱參觀人員為“遊客”,“老百姓完全不能接受‘遊客’的說法,這就是他們家的祖墳。”王詩安說,每年清明、“5·12”、“鬼節”、春節或者是某遇難者的生日,大批的本地人前來老縣城祭拜親人,但他也同時發現,每年前來祭拜的人逐漸少了,“也許傷口開始慢慢撫平了,適應新的生活了。”“指揮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每年約有40萬人前來祭拜,其中20萬人為北川或綿陽本地人。開始“守墓”後,王詩安每晚通宵巡護老縣城,在漆黑寂靜的縣城里一遍又一遍地走。“突然哪裡風吹得�當一聲,同事們就怕得要死,我卻很坦然。我跟他們說,都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有什麼好怕的呢。”時間的流逝,加上洪水的不時洗刷,王詩安對遺址區原貌的改變尤其敏感。“草長得特別兇,樓也變得越來越脆弱,經常需要用竹子去支撐,原來信用合作社大廈有一座鐘樓,地震時指針就停留在14點28分,但慢慢地鐘架生鏽坍塌了。要保護好遺址啊。”老人的言語里充滿了惋惜。在“指揮部”副指揮長劉強看來,王詩安和老縣城血脈相連的大愛尤其讓人動容,這也是很多北川人具備的品質。“老縣城遺址就是北川人寄托情感的地方,這就是個公共墓地。如果有家人在地震中遇難的話,他會要求把這個遺址廢除嗎?”遺址廢存之爭在北川老縣城惡劣的地形條件下花大力氣保護地震遺址是否可行?保護遺址並非第一次因為資金問題陷入紛爭暴雨襲擊四川期間,一股輿論風暴也在北川老縣城遺址的上空遲遲未散。網上質疑為保存北川地震遺址數億投資打水漂的聲音此起彼伏。是繼續耗費資金保存還是任其自然消亡?雙方各持觀點大打口水仗。事實上,保護地震廢墟不止一次因為資金問題陷入紛爭。在2009年相關部門提交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策劃與整體方案設計》中,估算遺址博物館項目投資約為23.45億元。這個龐大的數字一經披露即引發爭議。隨後該方案進行了調整。“指揮部”宣傳處主任景富國解釋稱,2010年四川省相關部門批復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及遺址保護工程,概算總投資6.7億元,實質財評後到位資金只有4.7億元。這些投資建築的工程包括一座地震紀念館、一個地震遺址保護區和曲山鎮災後重建的集鎮任家坪。“網上‘幾億元打了水漂’的說法簡直是無稽之談”。景富國坦迷你倉沙田,老縣城遺址被淹是老問題,基本上每年都要被淹一次。首先因為老北川縣城位於兩山夾一溝的河谷地帶,地勢較低;其次是汶川震後,老縣城周圍的山頭容易形成滑坡,泥石造成堵塞;三是地震導致唐家山堰塞湖至老縣城湔江沿河山體鬆動,泥石致使遺址區河床已比震前抬高了10—15米。他表示,正由於投入6000多萬元的保護資金,建了攔沙壩、導流堤,所以老縣城經受住了50年來最強暴雨引發洪水的考驗,沒有任何震損建築垮塌,老縣城周邊也未發生較嚴重的泥石流,“可以說北川老縣城遺址目前安然無恙!”景富國提供的《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項目投資一覽表》顯示,為防止老縣城被泥石流侵襲,“指揮部”在老縣城四周修築了攔沙壩和導流堤,同時對遺址建築進行了加固。另外,為方便參觀紀念,同時新建了祭拜台、廣場等公共設施。這其中,安全防護網耗資150.89萬元,震損房屋加固及重要事件發生地保護耗資1900萬元,黑色護欄及木質欄杆耗資400萬元,道路及人行棧道耗資1400萬元,包括攔沙壩在內的兩段北川老縣城防洪堤工程耗資2200萬。“真正用于北川老縣城保護的資金為6050.89萬元,根本未超過1億元。”不過,有地質研究學者質疑保護行為的價值。署名為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嵇少丞的文章稱,“在北川老縣城那樣惡劣的地形、地勢、地質條件下,如果不建成大型的地上地下排水系統,地震遺址是不可能保存的。若要花巨資建大型的地下排水系統,有那個必要嗎?與其花巨資建設與維護,不如讓其以自然的方式存在與消亡。”對這種說法,劉強表示震區人民從情感上難以接受。“汶川地震中有1.5萬多人在北川老縣城遇難,逃出的只有7000多人,老縣城就是遇難者家屬的祖墳。人家家人在那裡‘沒得’了,你現在說讓遺址自然消亡,誰願意答應?”同時景富國認為,北川地震遺址蘊含著巨大的科研和科普價值,“對推進中國和世界地震科普研究和人類的防災減災事業、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知識均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相關部門的設計中,老縣城遺址被賦予著“銘記災難、寄托哀思、凝聚精神”的重大使命。劉強認為,為留存地震災難的記憶,緬懷地震遇難同胞,傳承抗震救災精神,保護羌族文化,投入6060.89萬元保護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僅僅因為遭遇了50年來最強暴雨,淹了部分遺址而否定保護的重要作用。”遺址保護之路對“指揮部”而言,擺在眼前的“不是要不要保護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地保護”的問題。解決洪災首當其沖7月11日,地震時期引發萬千感動的“吊瓶男孩”——北川中學學生李陽的一名同學來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也就是緊臨北川老縣城的北川中學遺址。5年的時光並沒有讓傷痕癒合,她在觀看展覽時一度悲痛得難以抑制。在老北川,每一天都有這樣哀傷的情景。這個名為“裂縫”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自今年5月9日向公�開放,此次也遭遇了50年來最強暴雨,但並沒有受到洪水沖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紀念館已接待社會公�近30萬人,即使在暴雨期間日接待量仍超3000人次。按“指揮部”設想,借著地震紀念館、北川老縣城遺跡和唐家山堰塞湖等地震遺產,去發揮其教育、科普和宣傳作用。因此,擺在眼前的“不是要不要保護遺址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地保護的問題。”解決洪水問題首當其沖。景富國表示,此次等洪水退後需要及時對老縣城進行人工清淤,同時一些被損壞的公共設施需要修復。但要徹底解決洪水問題,還需對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河道進行綜合治理。“主要舉措包括對老縣城河道兩邊的泥沙進行加固、對河床進行疏浚,以及炸掉老縣城旁的龍尾山,讓連接堰塞湖的湔江河繞過老縣城,這樣就能徹底解決洪水問題。”劉強透露,堰塞湖下游防洪綜合治理規劃已進入審批立項階段,預計今年汛期結束後實施。根據規劃,近期將進行老縣城段河道清淤,還要進行老縣城防洪堤加固和應急搶險通道護岸等二期工程。事實上,除了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遭遇洪災,其他地震遺址也頻頻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地震遺跡紀念地曾兩次遭受山洪破壞。嵇少丞認為,大地震之後,地形地貌遠離平衡態,要達到新的平衡態少則幾十年,人與大自然硬鬥,勞民傷財最後還是要輸。四川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國家“5·12”地震遺址遺跡保護建設專家組組長彭晉川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這次洪災過後需要花費多大代價維護老縣城,得專家進行評估後才能知道。“去淤、加固都需要一定的費用,太大的話則沒必要。”“保護地震遺址一個相對科學的態度是以自然保護為主,進行必要的加固和次生災害防範,這樣投入小些。接下來北川方面將對堰塞湖下游湔江進行綜合治理,治理的目的是保護下游民�不受洪災威脅,但客觀上對解決老縣城的洪災有幫助。”“像北川這樣對地震遺址進行大規模的保護是沒有先例的,日本、台灣等地震多發地帶沒有大片土地進行遺址保護。北川地震遺址實現了世界上最大體量和規模的地震遺址原址原貌保護的目標,除了在情感、宣傳方面具有價值之外,更多的表現在科普方面,可以提高公�的防災意識。至於科研方面,由於已經存在了5年多,專家已經對遺跡進行了充分的數據採集,因此即便被破壞了,科研方面的損失也不大。”●南方日報記者 陳晨實習生 朱祥豔 發至北川策劃統籌:謝苗楓 楊大正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標簽:地震遺跡 遺址保護 遺址博物館 保護價值 縣城迷你倉價錢
- Jul 15 Mon 2013 12:45
北川地震遺址:當地人視為祖墳 解決洪災首當其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